淨空法師:以六度波羅蜜對治煩惱習氣

视频22:07开始字幕:

二、以六度波罗蜜对治烦恼习气:持戒
若破戒心起 乖违净禁,当确持戒律而对治之。这是我们修将士的同学,在家要严格的执持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要用严持戒律来对治。因为你不能够守住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念佛能不能往生?跟你讲老实话 不能往生。说你能往生能往生,那是鼓励你的话,不是真的。
李老师跟我们说真实话,你看台中莲社的莲友,这是他自己的学生,跟李老师都几十年,李老师在台中创办莲社,到他往生三十八年,这么长的时间跟着他,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。天天接受他教诲,接受教诲他不行 不干,天天讲、天天听、他也能说,他做不到,还是搞贪嗔痴,这有什么法子?这些对治法,李老师三十八年,不知道讲了多少遍,我在台中十年听的就不止几遍。他不干,那就一点办法没有了,老师只能劝你,听得懂、听不懂是你的事情,听了之后肯干不肯干,也是你的事情,与老师不相干,与佛菩萨也不相干,到时候自作自受。
现在这个时代讲民主开放自由,谁都不可以干涉谁,父母不能教儿女,他不接受,老师不能教学生,这是个什么世界?对古时候一对比 反常!一百八十度的反常,那叫人心坏了。所以感召大灾难,整个人类在地球上存亡,最后的关头,能回头的这还有救,不能回头的,那真叫随他去,无可奈何。

首先我们明白了要救自己,救了自己才能帮助别人,救不了自己,你怎么能帮助别人?说到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我们再向根里去挖,那是什么?弟子规、感应篇、十善业,这是根本的根本。今天三皈、五戒、十善为什么做不到?没有弟子规、没有感应篇,你就做不到,你想做也做不到。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是以弟子规跟感应篇做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那只是空谈而已。

出家人更是要做到,出家要要不能做到,连在家人都不如,这个意思要懂,不能轻视在家人。《无量寿经》三个会集本,还有一个节校本,这四个本子全是在家人做的。第一个本子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作的,第二个本子是清朝咸丰年间,魏默深居士作的,第三个本子是民国初年夏莲居居士作的,全是在家的。一个节校本是干隆年间,彭际清居士作的,全是居士。作得好,祖师给他印证,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,莲池大师给他作证,藕益大师给他作证。出家人要是轻慢居士,瞧不起居士,错了!居士也是菩萨。

维摩居士跟释迦牟尼佛同时代出现,佛门里面都知道两尊佛:出家佛释迦牟尼,在家佛维摩居士。释迦佛的弟子,像目犍连、舍利弗,上首的弟子见到维摩居士,出是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。你看那个礼节,跟对佛完全一样,没有差别。做给后人看的,很可惜,现代这些人没看懂,都认为一出家就了不起,大法师的架子就摆出来了,错了。

所以我们的毛病很多,要不好好的对治怎么办?以持戒来对治破戒。永远记住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留给我们的两句话“以戒为师 以苦为师”。学佛,无论在家出家,第一个是要持戒,第二个是要能吃苦,不要怕苦。怕苦,你永远离不开苦,六道轮回苦,三恶道苦,地狱苦,只有能吃苦的人,才能超越六道轮回,超越十法界。
古今圣者,大圣大贤他们有经验之谈,苦尽甘来 苦中有乐是真乐,乐中有苦是真苦,那个乐是假的。人能吃苦就心安理得,他心是定的、他心是净的、心是安的,生智慧不生烦恼,那个乐是真乐。你看孔夫子的学生颜回,“一箪食 一瓢饮”,那个生活苦到那种程度,他每天笑呵呵的非常快乐,“不改其乐”他乐的什么?乐的道啊。乐的对宇宙人生通达明了,没有恶念、没有恶言、没有恶行,你说多快乐。眼前人家以为苦,吃的这么简单,自得其乐,这里头真乐。你没有入这个境界你得不到,入境界你就尝到这个乐趣。

三、以六度波罗蜜对治烦恼习气:忍辱
若嗔恚暴怒 常生忿恨,当用忍辱而对治之。这个烦恼时常起现行,面对人事物稍稍不如意,就发脾气、起怨恨心,佛经里面常说:一念嗔心起,百万障门开。一念嗔恚心,得到是什么?得到是无量无边的障碍,嗔恚心坠地狱、贪心变饿鬼、愚痴是畜生。不持戒、不能忍,你修的大福报到哪里去?到阿修罗、罗刹里面去了,那不是好地方,所以要用忍辱来对治。
中国人晓得嗔恨容易惹祸,傲慢、嗔恨、嫉妒常常是连在一起的,这个东西惹的祸,在历史上能看到,记载得很多。你冷静观察现前,现前也非常之多,你常常可以看到。家破人亡、一身败裂,往往都是这个原因:不能忍。所以中国有时候的教育,从婴儿就教他忍,就教他要让、不准争。开头学忍让,然后再提升,从忍让到谦让 谦虚,最高的境界到礼让,让到底。利益无边,这是性德,性德带来给你的是福报。
傲慢、嫉妒、嗔恚带给你的是灾难,那是地狱果报,嗔恚坠地狱,傲慢嫉妒是属于嗔恚的一分,你说这个多可怕。世间功名事业,出世间修道证果,都要靠忍,不能忍的决定不能成就。忍辱仙人能够忍受歌利王割截身体,他提前成佛了,这个示现是告诉我们,忍辱的功德有多么大,能帮助菩萨提前成佛。所以即使我们受再大的冤枉,再大的屈辱都要忍。你能忍,这关通过了,你境界提升了。你不能忍,你马上就下去了。我们愿意向上提升,还是往下坠落?这要用智慧去选择。
不能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那就是怨恨报复,那个果报在三途,智慧用事忍辱,不把字放在心上,境界立刻提升,这些果报立刻就现前快得很。诸佛法身菩萨,没有一样事情不能忍,所以他能够成佛作祖,这种例子非常非常之多,在我们周边时时刻刻,在在处处你都能看到,要觉悟。不能迷惑。

四、以六度波罗蜜对治烦恼习气:精进
若放逸懈怠 恣纵闲荡,当用精进而对治之。这也是许许多多修行人,因为放逸懈怠懒散退心了,这一生修行不能成功。依旧搞六道轮回,随业流转,太可怕!而且这个是什么?一般人通病, 精神提不起来。
学佛的同修,初学佛的时候很勇猛,古人讲的话,说“学佛一年 佛在眼前”像那么回事,真干; 学佛两年,两年就变成老油条,佛在天边,距离就远了;学佛三年,佛就变成云烟,没了,这个就是放逸懈怠。自己那一点善念,那个好心保不住,很容易被外面财色名食睡诱惑,一引诱就跑了。古人讲高名厚利,那个诱惑人,现在小小一点名利,就把你诱惑诱跑掉了,你算什么?最初看他修得真不错,赞叹他、夸奖他,小小名利放在面前心就变了,佛就没有了。你说那怎么行?

从视频46:00开始字幕:
这个社会诱惑力量多大!什么时候我们才真正做到,不被外面境界诱惑,不被外境干扰?不被外境干扰是你有定功,不被名利诱惑是你有智慧了。定功、智慧没有得到,那你就是持戒的功夫。你严持戒律,能够抵挡一下,定是很难攻破的,慧就化解了,那是最高的境界。

五、以六度波罗蜜对治烦恼习气:禅定

下面,“ 若浮掉驰骋,散乱不定,当用禅定而对治之。” 这是在用功的时候,我们念佛如果是打佛七,就很容易发现。念佛堂绕佛的时候还勉强,止静的时候,坐下来没几分钟,他打呼睡着了,这叫昏沉。这是一个毛病,

另外一种毛病,在止静的时候,一坐下来妄念纷飞,这叫掉举。
浮就是讲心浮气躁,他心安不下来、定不下来,这两种毛病常有。我们在初学的时候,也曾经有过。我昏沉的现象没有,掉举的现象有。好像没念佛没有止静的时候,心很安静 没事,怎么一坐下来妄念那么多?老师告诉我们:你妄念本来就是那么多,你没有发现,你现在想定下来,才发现这么多。不是说坐下来才会有这个,不是的,是原本就这么多,没发现。那么这种现象不要害怕 正常的,你不要理会就好。认真的 这一句佛号继续念下去,把精神集中在佛号上,不要理会这些妄念,妄念不理会它自然就没有了。佛号你特别注意它,集中在上面,佛号就愈来愈清净,这是定慧的功夫,所以要用禅定来对治。

昏沉的时候(前面一个毛病)精神提不起来,别人在止静坐着,你可以起来在后面去经行,这不至于昏沉。另外一个方法到佛前去拜佛。你拜上两百拜、三百拜,昏沉把它拜走了,你的精神可以恢复。
事上出的毛病,有事上的方法来解决;理上出来的毛病,那是用理来解决它。

所以八万四千法门,从哪来的?是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,佛就是从对治烦恼建立的法门,法门不是真的,烦恼没有了,法门也就没有。所以 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
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在这个境界里,给诸位说,所有法门也都没有了。为什么?你已经完全恢复健康了,你没有毛病,所以什么药 什么治疗的方法都不要了。再要用药,要用治病,那你就又病了。所以佛法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,它也不是真的。千万不要对它生起贪爱,一贪爱就完了,那个病就更难治了。

六、以六度波罗蜜对治烦恼习气:智慧

若沈昏闇色,愚痴迷惑,常用智慧而对之。这个沉昏闇塞,都是代表没有智慧。这们一般讲糊涂,这人没智慧。糊涂、傻瓜就这一类的人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你给他讲什么他听不懂,他不会开悟。愚痴恶作、迷惑颠倒,这个要用智慧。智慧是体,三十七道品是手段,戒律是手段,禅定也是手段,为智慧所用,这些手段都是好的,都能帮助人解决问题,帮助他们断烦恼,帮助他们成就菩提道,帮助他们念佛往生。

六波罗蜜以智慧为主,前面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全是手段,有智慧遇到问题,就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对治它。就像大夫一样,他有智慧,遇到病人,看到他什么病,知道用什么样的药,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药,没有智慧你就不会用,有智慧你才会用它。

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41集
http://ft.hwadzan.com/dv.php?sn=02-039-0341&lang=zh_TW

FavoriteLoading收藏本视频

发表评论

%d 博主赞过: